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会展概论》
授课对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授课教师:高雅丽
课程简介:《会展概论》课程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配有优秀的的教学团队。该课程开设三年来,在授课过程中,团队注重运用“3+2”教学模式,“3”即系统讲授、专题教学、实践教学相统一,结合“2”即“研究型+互动型”的混合教学模式。同时,在后疫情时代,团队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积极开发各种线上资源,并加强“德育”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思想政治元素在整个教学内容体系中都有分布,但侧重点略有不同,整个大会展体系中展会、会议、节事活动、体育赛事、奖励旅游等组成部分中都包含着思政教育关键要素。主要体现在“爱国爱家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奉献精神”等几个方面。
课程思政融入思路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会展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实现全过程融入。全过程融入是指课程思政要覆盖教学的方方面面,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会展概论》课程思政体现在展会、会议、节事、体育赛事与企业活动等课程教学全过程。同时在课后学习、课程作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大赛等教学过程方面加强思政教育。结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会展概论》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主要融入点包括:
1.融入“爱国主义和爱国情怀”
在《会展概论》全课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很多地方都会涉及到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以及将要发生的会展活动的实例。这些会展活动实例涵盖了会、展、节、演、赛、奖励旅游等很多内容。其中,很多会展活动都涉及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以及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开展的会展活动等。这些会展活动不但发挥着联结和促进国际、国内政治、经济交流的作用,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课堂上利用这些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无形中深刻感受到我国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带给人们的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2.融入“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在讲授“中国会展发展历程”这部分内容时,结合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融入“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到2019年北京世园会,再到2022年成功举办冬奥运,我国陆续举办和承办了很多大型、国际性的会展活动。众所周知,大型国际性会展活动的举办和承办本身需要一个国家和地区具有稳定的政治局势、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完善的设施条件以及必要的安全保障。而这些条件我国都是具备的,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国际会展活动选择在我国举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结合这些会展活动案例,让学生明白中国有实力、有能力承办和举办这些大型国际性会展活动,是和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密不可分的。由此可以证明我国实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科学的。
3.融入“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中的文化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会展概论》“节事”这部分内容中涉及到很多中国优秀的传统节事、现代节庆等活动。比如,春节、中秋节、泼水节、青岛啤酒节、哈尔滨冰雪节等,传统节事活动的传承与发展、现代节庆活动的兴起与繁荣,都展现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文化是节事活动的生命力所在,正是由于厚重的文化积淀才让优秀节事活动经久不衰而且历久弥新。通过讲述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到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源起、传承和发扬;通过讲述少数民族的节事活动,比如,那达慕大会、泼水节、火把节、雪顿节等,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独特性;通过讲述不同类型节事的区别,让学生体会到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通过讲述我国传统节日和一些地方节事活动对外国游客的吸引力,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发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4.融入“责任担当、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讲授“中外知名会展活动”的内容时会涉及到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两个会展活动——奥运会和世博会。针对奥运会这部分内容,将重点讲述我国申办和举办奥运会的历史过程。从2008年北京第一次举办奥运会,到2022年举办的冬奥运,我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课程讲授中着重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申办和承办奥运会的过程中那些为此耗费了巨大了心血,为我国会展事业的发展勇于付出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关键人物,以此向学生传达做人要有“责任当担”。比如,在2012年南京青奥会申奥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何振梁老先生,何老先生在自己身患尿毒症、每隔一天就要做一次透析、不能独立行走的情况下,坚持站立完成了南京青奥会的申奥陈述,最终为南京赢得了2014年青奥会的举办权。何老的一生都在为祖国的体育外交事业而忙碌,他的这种对国家和社会怀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在讲述世博会这部分内容时,会涉及到我国早期参与世博会的历史情况。在介绍我国早期参与世博会的历史事件中,将重点讲述我国的参展产品在世博会中获奖的情况,以此向学生表明我国的很多产品质量是非常好的,这些产品之所以在世界上获奖,关键就在于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融入了生产者“精益求精”、追究卓越的精神。比如,1851年首届世博会中,商人徐荣村送去参展的“荣记湖丝”获得了首届世博会的金奖;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中,贵州省参展的“茅台酒”因“怒掷酒瓶振国威”而一举成名。此外,在这一届世博会中我国参展的产品一共获得了1211项奖项,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成为获奖数最多的国家。
5.融入“热爱家乡之情”,弘扬当地传统文化
在“节事”这部分内容的讲授过程中,结合地域特色向学生讲解知名节事活动。节事活动一般具有浓郁的文化韵味和地方特色,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或者人文特色。文化底蕴深厚,对游客吸引力强的节事活动,是“诗和远方”结合的一种产品表现形式。对于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个性,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宣传窗口。比如,JJB竞技宝位于河南省的郑州市,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河南省的各个地区。授课过程中就会重点讲述河南省的知名节事活动,比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菊花文化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以及“郑开国际马拉松大赛”等,让学生加深对家乡节事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另外,让学生按照家乡进行分组搜集自己家乡的节事活动,并在全班进行作业展示和讲解。让他们在节事活动策划及宣传中,要以文化为切入点,深挖地方特色,弘扬传统文化。
6.融入“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课程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很多人们日常生活中举办的活动。无论什么活动,在举办的过程中都不是容易的。在讲解会展活动的操作流程时,告诉学生团队协作非常重要。无论是会议、展览、奖励旅游,还是节日庆典、企业活动、各种聚会,都需要活动前的筹备、活动中的服务、活动后的总结,以及全过程的统筹安排,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会展活动就不可能顺畅地举办下来。除了知识的讲解之外,也要通过让学生亲自策划、举办会展活动的方式,比如,策划和举办校园展会,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7.融入“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也是课堂教学中会向学生强调的一项重要的育人内容。大型会展活动的举办,除了正常的举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参与人员之外,还需要大量的社会人员参与,比如,安保人员、翻译人员、各类服务人员等。这就需要大家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这种“奉献精神”更是必须具备的。在上课过程中,教师结合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会展活动,寻求机会让学生作为会展志愿者参与到会展活动中去。比如,“郑开马拉松大赛”,以及2019年郑州举办的第11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教师都会动员、鼓励会展专业的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为会展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后疫情时代会展课程内容特色
会展活动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情况下有所萎缩,并且其举办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后疫情时代的《会展概论》课程内容创新是时代迫切的任务。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入后疫情时代会展业转型发展新思路。
1.数字化
数字化为会展业发展与转型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数字会展成为成为“抗疫”的有效手段。精准搜索、智能标签、智能匹配等数字化工具成为会展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有望助力会展行业快速恢复活力,也将为展商、客商提供更为个性化的精准服务。
2.“云上”会展
“云上”交易和展览会将会成为后疫情会展业新模式。无接触的会展业将对参展企业从新品开发到营销策划,再到运用数字化技术增强展示效果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据此,通过“客从云上来”的广交会等案例,融入为“抗疫”而设计的会展业新模式的特色内容,转变学生对传统会展业定性思维,帮助同学们适应现代会展业发展模式。
疫情下课程思政实施成果
(一)为防疫有效开展线上线下教学研讨活动
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会展概论》课程思政团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为了疫情中课程建设和发展,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讨论模式。课程团队负责人、课程团队成员参加了教学研讨活动。《会展概论》课程思政团队根据课程的学科专业特征、现有课程团队规模、教学创新推进情况等,结合各方面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就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教学案例、教学课件、落实课程思政、制作微课视频、建设教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研讨会,团队明确了本课程的长期建设目标,制定了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团队负责人高雅丽将课程建设任务进行精确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在研讨会上团队成员李颖慧老师指出,目前急需要编撰一套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思政教材,首先从《会展概论》这门课程入手。团队成员张蓓老师指出,在学生的实训环节也需要融入思政元素,并分享了使用课程在线资源的经验和技巧。通过思政课程的教学研讨进一步找出了目前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调动大家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完善和改造的积极性。
(二)结合后疫情时代会展业,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
结合两年多来的疫情形势,将会展新模式融进教学案例。按照会展体系分类,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抗疫精神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团队合作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创新意识、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分别融入到展会、会议、节事活动、体育赛事主题,分类建立了课程思政案例素材库。在教学过程中“看”课堂气氛,“听”学生建议,“问”学生所得,尤其从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来看,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和互动。
(三)依托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践实现课程思政延伸
正是由于厚重的文化积淀才让优秀活动活动经久不衰而且历久弥新。通过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增强了对中华文化浓厚兴趣,并在比赛中充分融入。会展学生的作品“中原酒产品博览会—暨黄河名酒带战略发展论坛”和“宋韵流芳•豫见世界—宋品文创赋能产业博览会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研讨会”分别在第十四届、十五届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展专业创新创业实践竞赛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高雅丽/文李颖慧/审)